由于学生理论基础、专业背景、性格兴趣等不同,综合性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为增强课程教学效果,需要根据课程与学生特质进行案例教学改革实践,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评价结构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认同并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讲得好,还要讲得活,讲得有意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政课主干课程之一,是高校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要义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抽象性。综合性大学涉及学科门类多,知识结构和学生背景差异大,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更需要结合具体的学校和学生情况,深入探讨当前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及改革实践,积极进行思考与改进,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综合性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案例教学改革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大量专业系统的概念、理论和原理;此外,在综合性大学教学实践中,由于不同专业院系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理论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后的收效成果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基于课程特点及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学情,有必要进行案例教学改革研究。
(一)教学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理论基础参差不齐。除文科背景学生外,政治和历史一般并非高考科目,大部分理工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缺乏系统了解,更有不少学生相当于“零基础”。
学习兴趣有待提高。由于课程相对抽象难懂,加之当前学业就业等压力,很多学生将精力更多放在学分绩点、考级考证、实践实习上,上课考试只为完成必修任务,听课兴趣不高,且经常一心两用,在课堂做其他事情。
学习态度有待端正。目前的课程考核中期末考试占据一半的评价分数,平时考核也因教师出于评教考量不一定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考核压力巨大的青年教师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学生也觉得课程实用性低,学习只为应付考试,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认识与理解。
(二)案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础材料,将学生引入不同实践情景,通过参与、互动、分析等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这一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提高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探讨和分析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人类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发展规律的实践总结,涉及广泛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在课程讲授时,既要通过旁征博引自然人文知识来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理论,也要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析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通过案例教学,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来推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现实案例,能够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综合性大学学生的个人特征也决定了案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综合性大学学生知识面广、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差别也较大,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通过案例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主动讨论、思考和分析,在平等有效的互动交流中,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二、综合性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案例教学改革探索
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必修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面临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多、专业广、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该课程的案例教学改革也必须根据课程特质进行专门的思考与设计。
(一)案例教学改革的难点
如何体现课程的思想引导与价值培养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不是一般的德育和智育课程,其承担着对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教学的重点不是向学生传授多少概念术语和专业技能,而是着重对学生自身的育人教育,树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如何确保案例教学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综合性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面向的学生拥有不同学科的专业背景,但本课程的老师多为文科背景。为了让学生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发展性和指导作用,老师需要持续不断关注各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吸取合适的最新成果作为案例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科学性”的鲜明特征,它必须“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案例教学也必须坚持创新,才能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案例实践的参与度与实效性。综合性大学学生面临着专业课程、社团活动、各类竞赛和深造就业等多方面压力,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互动,激发学生在案例实践中进行既深入又具有创造性的思考,进而理解、领悟、认同并践行马克思主义,这是案例教学改革实践所面临的一大难点。
(二)案例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针对综合性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现状问题以及案例教学改革难点,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实践改进。
1.针对性做好教学内容与案例的选择和准备。
转变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知识体系尤为庞大,但学时却并不充裕,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应根据不同学校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理清重难点,确定马克思主义最核心、最基本的理论、立场、观点,争取讲深讲透。对此,可探索以重点专题教学替代传统的章节教学,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大量案例,做到理论性与生动性的结合。
精心准备案例。在案例准备中,一要注意问题导向,将课程内容和重难点转化为值得讨论的问题,针对性选择与问题密切相关的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并运用好相关的原理知识。二要确保案例真实,坚持以真实历史事件或社会生活为案例来源,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三要注重案例的时效性,主动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学生思想动向,通过热点案例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习兴趣。四要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背景针对性选取案例,增强知识亲近感,为保证案例选择的学科专业性,教师也应积极了解其他学科知识、咨询其他学科学者。
2.设计开展创新有效的案例教学。
提高教学环节的实效性是案例教学的难点。为此,需要结合具体的学校情况和学生情况,创新完善案例教学环节,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创新案例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接收者变为学习的主体,需要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可通过自由组合、专业搭配、随机组合等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组间辩论、主题展示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注重师生双向互动,尽量引导更多学生积极表达观点,并做好总结点评。针对大班教学时间空间有限的问题,可通过课程AI教学平台、QQ群、微信群等方式,及时传达教学相关知识点,提前推送讨论案例,既方便学生预习准备,也拓宽师生交流渠道。
确保案例教学效果。一要注意有的放矢,讨论的问题要与案例和课程密切相关,避免脱离教学目的,且问题需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能够起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的作用。二要注意政治导向性,不同于部分专业课程案例讨论可以有多种结论甚至没有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案例讨论的结论往往是唯一且正确的,由于综合性大学学生往往思维活跃、见识广泛、个性不一,学生讨论的情况也就难以预设。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透彻深入地说理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3.以多元化的评价结构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重视过程性评价,提高平时考核比重。在案例教学改革中,要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根据学生案例讨论、分析、展示等表现给出合理客观的平时考核。由于很多学生习惯在公共课上从事与课程无关的活动,这就导致他们更倾向于传统的教师单方面讲授的教学模式,为此可以提高案例教学平时考核比重,激励感兴趣的学生充分参与,进而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
完善结果性考核,优化题型分配。对于课程的期末考试,可以适当增加主观题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的比重,使学生由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转变为理解、认同并运用好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树立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三、小结
高校思政课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综合性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案例教学实践改革正是致力于解决学生懂不懂、信不信、会不会和用不用的相关问题,从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心认同、坚定拥护并善于运用。
在深入案例教学实践改革的过程中,要推进理论分析的透彻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而思政课正是“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善于通过案例教学将学生置于“充满问题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中,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来分析及解决问题,以此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体验中更深入地掌握理论性知识,化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抽象性和晦涩性。也要推进师生互动的深入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因此,在案例教学改革中要注意留出与学生互动答疑的空间,吸收探究式、问题式、互动式等教学法的优点来进行自身的改造。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引导他们以昂扬的状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事业之中。(作者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僖)
责编:刘丹 编辑:邱梦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