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框架渐明,“谁来教”“怎么教好”成为落地关键。
“师资不足是首要挑战。”沙景荣认为,要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各地实践看,信息技术教师是当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主要授课力量。北京在今年7月启动了“百千种子计划”暑期实训,首批覆盖130余名骨干教师;秋季学期开学后,市、区两级“AI教育讲师团”深入各区和学校开展巡讲。
多元补充师资也在同步推进,山东省寿光市要求各校组建AI讲师团队;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则推动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人员进课堂。
“可以针对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师资培训,联合师范院校开展课程研究与教学研讨,发动在校师范生参与教学,补充师资、培育新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计卫星说。
教学内容上,实践操作成为核心抓手。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开发并推广了4套进阶AI课程读本,同时引进竞赛资源,参与国家级项目,研发专题课程;杭州围绕“发展影响、知识原理、实践创新、伦理安全”四大模块开发课程;山东省潍坊市构建“1+X”通识体系,小学低年级以人脸识别等感知体验为主,小学高年级侧重机器学习等理解认知教学,初中阶段聚焦AI产业、大数据等应用创新内容。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必须从生活经验出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建议,课程设计应遵循逆向学习思维,让AI从抽象概念变成可触摸的实践过程。